壮大我们的队伍—如何支持中国被养殖动物的保护工作

[This post has been translated from English to Simplified Chinese. You can find the original post here.
Thanks to Tipping Point Private Foundation for generous funding of this translation work.]
译者注:“被养殖动物”(farmed animal)的译法意在与“农场动物”(farm animal)相区隔,以体现动物并非生来就是家畜家禽,而是被动遭到蓄养繁殖的价值理念。
从全球来看,应对动物遭受痛苦问题的资源明显不成比例地向西方国家倾斜。然而,随着人口和生产的增长,这一问题在其他地方也在日益凸显。其中,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经济体量和土地面积亦居世界前列。有鉴于此,支持中国的动物保护群体至关重要。本报告和倡导野生动物保护的其他近期研究(动物伦理,2021)都将此作为目标,并提出了许多互为补充的建议。
虽然中国的人均肉类消费量低于大多数更为富裕的西方国家(Ritchie & Roser,2017),但由于其总体规模及该产业的不断发展,中国被养殖动物的蓄养量和宰杀量高于世界其他任何国家(Faunalytics,2020)。尽管如此,与其他一些国家更为成熟的保护群体相比,中国目前仅有很小一部分人致力于保护被养殖动物的生命与福利。本研究旨在为该群体提供数据以作支持。鉴于中国畜牧业的规模,即使是微小的变化也有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与中国被养殖动物保护人士的合作和商讨之下,我们就目前的情况和挑战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这些主题专家就保护被养殖动物的最佳机遇在哪里,以及如何支持当前的保护工作发表了看法。
主要发现摘要:
- 目前中国动物保护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包括:公众对被养殖动物的福利问题缺乏认识,法律上对动物福利的落实不足,以及动物保护组织运营环境艰难。
- 受访群体指出的改善被养殖动物情况的瓶颈有:素食主义的负面形象、群体自身较小的规模,以及能力建设上的局限。
- 可利用的机遇包括:顺应人们对畜牧业的健康和环境后果的日益关注,针对对这一问题最感兴趣的公众群体定制教育性和与食品相关的活动,为更高福利的产品建立市场,以及与关注健康和环境的其他群体合作。
欲获知更多的主要发现与详情,请参看下方了解如何获取完整报告。
方法
本研究的数据主要通过半结构化访谈收集。我们向15位在中国以不同方式致力于保护被养殖动物的人士提出了一系列与他们工作的现状和未来有关的问题。完整的访谈指南请参见开放科学框架(Open Science Framework)。
通过对访谈数据的主题分析,我们归纳出了共同主题并在完整报告中加以详述,且援引了参与者(已去掉身份识别信息)具有代表性的原话。
获取完整报告
Faunalytics致力于尽可能多地公开发布我们的数据和报告,以利于科学研究的透明化和可复制性。尽管如此,对我们的参与者及其同仁保密是我们的首要关切,因此在包括本研究在内的某些情况下,我们会对提供资料的对象有所限制。要获取报告,请单击下面。
研究团队
本报告的作者是Faunalytics的Jo Anderson博士和两位匿名贡献者。研究由Jo Anderson和匿名贡献者A构思和设计,访谈由Jo Anderson和匿名贡献者B开展,分析由匿名贡献者A作出和撰写并由Jo Anderson核实。
致谢
首先感谢为本次研究提供见解的15位匿名人士。此类研究的参与者主导性远超出大多数研究,我们的参与者为研究设计和筹备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并为报告提供了反馈。我们非常感谢你们对该项目一如既往的支持。我们还要感谢我们的资助者Cultural & Animals Foundation、Centre for Effective Altruism以及三位匿名捐助者对本研究的慷慨支持,也感谢Tipping Point Private Foundation慷慨资助报告全文的翻译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