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鸡肉消费量的预测
[This post has been translated from English to Simplified Chinese. You can find the original post here.
Thanks to Tipping Point Private Foundation for generous funding of this translation work.]
长期以来,猪肉在中国的肉类消费中一直占据至高地位。然而在过去的几年里,由于非洲猪瘟肆虐使生猪存栏量大受影响,中国的猪肉食用量急剧下降。相应地,中国的鸡肉生产和消费量猛增,2019年增长的百分比高达两位数,比原先预期足足高出20%。在这个拥有10亿余人口的国家,这对动物、环境和经济福利有着深远的影响。此外,中国的鸡肉消费量预计将在2021年间继续扩大。
很关键的一点是,最近的一份农业经济学报告发现,就算这一新消费趋势恢复到非洲猪瘟暴发之前的水平,这并不会是因为鸡肉消费减少,而只会是因为猪肉消费反弹回升。更具体而言,虽然鸡肉消费的相对水平可能下降,但其绝对水平将保持现状。这意味着中国的整体肉类消费将大大高于非洲猪瘟暴发前的水平。除了中国国内对鸡肉胃口大增之外,如此飙升的热度也将影响中国的鸡肉出口。非但中国消费者将在2021年食用超过77.5万吨的鸡肉,中国对该地区其他国家的出口预计也将同时增长整整12个百分点。将中国2021年预期的鸡肉进出口总量相加,该国的“使用量”将超过1530万吨。
重要的是,肉鸡并非“生而平等”。最受欢迎的品种依次是白羽肉鸡、黄羽肉鸡和817杂交肉鸡。而至于这些禽类的生活质量,不幸的是,各类中最受欢迎的子品种生长速度最快,也往往待遇最差。例如,黄羽肉鸡中生长最快的雏鸡只需50天就能成熟——这比它们生长缓慢的同类快了一半还多。尽管对黄羽肉鸡的需求因供应过剩有所减少,但中国特有的817杂交鸡在供应商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欢迎。杂交鸡只需35天就能成熟,因此目前占到了整个存栏量的40%。
这对动物福利的影响明确而紧迫:在没有强有力的法律保护之下,非人类动物肉类市场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不断扩大,将急剧增加动物痛苦,尤其是肉鸡和生猪的痛苦。这对环境的危害也迫在眉睫:饲养和宰杀这些动物将产生巨大的碳排放量。这个新兴市场引发了环保和动物福利倡导者的无比关切,希望他们能将忧虑化为力量,为受到危害的动物乃至全球生态系统争取更好的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