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水产养殖业变革的驱动因素
[This post has been translated from English to Simplified Chinese. You can find the original post here.
Thanks to Tipping Point Private Foundation for generous funding of this translation work.]
每年被杀戮为食的鱼类和贝类的数量正在增长。仅在2007年至2012年间,水生动物产品的产量就从1.41亿吨增至1.58亿吨。伴随着这一增长,消费者越来越意识到了现代捕捞方式的相关伦理、环境和健康问题。
但是,动物倡导者和正在受苦的海洋动物之间还相隔着几个环节。加工、运输和销售作为食品链上的几个节点,可以在海产品市场上引发更大的变革。
此项2010年代中期的研究深入探索了生产“海的食物”(此为海产品的英文“seafood”的字面意义——译者)的所有步骤,以更好地了解推动亚洲水产养殖体系变革的因素。研究人员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哪些因素最有可能在食品安全或可持续性方面催生或阻碍变革。为此,他们从访谈、数据库和文件中收集了一系列的行业数据。
海产品市场很复杂,每条食品链的结构根据国家和食用动物种类各有不同。此篇报告只关注中国、越南、孟加拉国和泰国四个国家的食品链,其总和占所有海产品出口的比重高达20%。
研究的其中一个主题是出口国国内的监管法规的作用,它们可能由政府部门、私营组织或非政府组织制定。强大的内部机构使各国能够检测食品、监测生产全程并执行新标准。一旦这些集中化框架到位,各国就能更好地在任何食品链中促进变革。拥有强大国内法规的国家往往在进口商中赢得更好的声誉并获得更大的利润,也更有能力采用第三方可持续性认证。
第二个主题是负面报道对变革的重要推动作用。最有影响的运动要数在欧盟和美国开展的非政府组织和媒体宣传活动。它们促成了第三方认证体系的广泛使用,还迫使亚洲出口商提高质量和可持续性标准。
通常情况下,亚洲供应商已经尽力满足进口商的要求,但有些供应链响应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需求的速度较慢。孟加拉国的贝类食品链就是一个重要的例子:其虾和大虾的主要出售对象是批发和低端餐饮市场,而这些市场通常不是非政府组织的工作目标,在要求更高质量或可持续性标准方面进度迟缓。
此外,由于美国和英国的法规更加严格,亚洲出口商有时会另找新的国家进行销售。其他亚洲国家、俄罗斯和中东地区都不太可能对可持续性标准提出更高要求。
作者指出,在未来几十年里,海产品消费预计将随着收入和人口的增加而增加。亚洲的海产品生产商在当地销售的选择余地会更大,对美国和英国市场的依赖度会随之降低。这意味着英美市场将需要加大力度维持与亚洲供应商的长期关系,并支持亚洲生产商促进可持续性。作者预计,在此情况下,媒体和非政府组织将继续在引领变革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通过研究这些案例,动物倡导者可以对我们试图影响的行业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虽然水产养殖业很复杂,但也有很多争取进步的机会。
https://doi.org/10.1016/j.foodpol.2014.08.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