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水产养殖20年的启示
This post has been translated from English to Simplified Chinese. You can find the original post here. Thanks to Tipping Point Private Foundation for generously funding this translation work.
【编者注:由于该研究的作者中至少有一位与嘉吉公司和水产养殖业有关联,因此其有效性遭到了质疑。我们会继续刊登这篇研究摘要,但提请读者注意这一点,并结合该背景情况,带着批判性的精神阅览以下资料。】
2000年,一个研究小组对将野生鱼类作为圈养鱼饲料的做法提出了警告,表示水产养殖业要想继续支持世界粮食供应实现净增长,就必须停止将野生鱼类的鱼粉和鱼油作为圈养鱼类的饲料。此外,其他可持续性问题也有待解决,例如占用生态系统和海岸线退化。
如今,他们回首过去二十年,思考了该行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它在可持续性和对世界粮食体系的贡献方面的现状。
作者在论文开篇谈到了水产养殖业在规模和多样性方面的持续快速扩张,随之而来的便是野生鱼类的鱼粉和鱼油的使用增多。现在被养殖的有鳍鱼中,被饲养的比例更高,这可能使鱼粉和鱼油的供应不堪重负。另一项重要的观察是,利用软体动物和海藻等滤食性物种来改善环境影响和提供经济效益的潜力仍然没有得到充分开发。
在2000年至2017年的近二十年中,全球水产养殖产量将近翻了三倍,从3400万吨增加到了1.12亿吨。尽管水产养殖涵盖的物种纷繁多样,但2017年的产量中,有75%由海藻、鲤鱼、双壳类动物、罗非鱼和鲶鱼组成。自世纪之交以来,中国一直是该行业的最大参与者,养殖数量和物种均为世界之最,并采用了最纷繁多样的养殖体系和技术。
这篇回顾文章重点聚焦于淡水水产养殖的增长,即仅包含诸如罗非鱼、鲤鱼和鲶鱼等淡水物种的养殖。淡水水产养殖历来在科学文献中少有关注,这也许是因为它主要由自养自食的家庭池塘和供地方和区域消费的中小型企业组成。同样,中国在这一方面称霸世界,占全球产量的56%,整个亚洲占全球产量的93%。
2000年报告的一个主要关注点是对集约化养殖场大量使用野生鱼类的鱼粉和鱼油的关切,这一问题在野生鱼类捕捞量升势停滞的背景下尤为堪忧。那么,该行业是如何应对这一问题的?在过去二十年中,其对这一资源的使用有何变化?
尽管全球的饲养鱼产量在这一期间翻了三倍,但每年用于鱼粉和鱼油的渔获从2300吨减少到1600万吨,这反映出业界提高了鱼粉和鱼油的使用效率。这一趋势的一些主要驱动因素包括:
- 杂食物种的产量迅速增长,从而降低了对饲料中鱼粉和鱼油含量的需求;
- 饲料转化率提高,即如今的圈养鱼吃更少的饲料便能增加同样的重量;
- 在配方饲料中更多地使用基于植物的蛋白质和鱼油替代品;
- 鱼粉生产技术的进步改善了鱼粉的提取,将供人食用的鱼类余料用来制作鱼粉的情况也有所增加,从而减少了对饲料鱼捕捞的依赖。
鱼粉价格在2000年代的翻倍增长,以及植物基替代物较为低廉的价格,无疑是这些创新的核心推动力。因此,尽管水产养殖仍然是世界上遥遥领先的鱼粉和鱼油的最大消费者,但在趋势和发展轨迹方面的改善是肯定的。
水产养殖业转向陆地基(即源自陆地植物和动物的)饲料的部分原因,得益于专为鱼类营养定制的饲料成分和配方。遗憾的是,对于生性食鱼的鱼类,这种转变导致饲料中的鱼含量被陆地基原料取而代之,改变了其肠道、免疫和内分泌功能。所有这一切都使圈养鱼类更容易患病。
文章的另一个主要焦点是海藻、水藻和滤食性软体动物等“汲取型物种”(译者注:extractive species,即利用其他物种的物质为自身生长所用)在提供经济效益和粮食安全的同时,还改善水产养殖部门的环境绩效的潜力。大多数双壳类动物不需要饲料投入,因此是水产养殖可持续扩张的理想之选。然而,尽管中国的增长量相当可观,但软体动物养殖在这一时期的年增长率(3.5%)仍然低于养殖鱼类(5.7%)。
软体动物还以别的方式融入了该行业。其养殖产出不仅可用于制药、建筑材料和肥料,还可以固存氮和磷等营养物质,并维护海岸线稳定性。然而,软体动物也可能因为限制浮游植物的数量和增加疾病风险,对深水生态系统产生有害影响。
藻类和海藻也有类似情况。自世纪之交以来,它们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它们不仅是食物来源,还可用于增强营养、其他非食品用途和生态系统服务。2017年,它们的全球产量翻了三倍,达到3200万吨,其中大部分用于食品行业的功能性食品当中,少量用于化肥、动物饲料、化妆品、药品、生物燃料和生物塑料。由于海藻具有独特的营养成分,因此在取代动物成为人类的食物来源方面有巨大潜力。通过研究、创新和优化,水生植物可能在未来取代全球食品系统中的许多动物。
水产养殖面临的最顽固的挑战包括病原体、害虫和寄生虫,以及有害藻华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自2000年代以来,由于越来越多的极度密集的养殖场催生了疾病的发展和传播,病原体、害虫和寄生虫已经成为一个尤具破坏性的问题。虽然在过去20年中,对最常生产和交易的物种进行病原体、害虫和寄生虫诊治的技术有了很大改进,但由于成本高昂,并非所有生产者都能获得这些技术。
治疗剂(用于治理病原体、害虫和寄生虫的化学品,例如抗微生物剂)已在该行业司空见惯,但使用它会对圈养和野生鱼群以及人类的近期和长期健康构成严重风险。疫苗为更有力地解决病原体、害虫和寄生虫的危险提供了一些希望,但在鲑鱼和鳟鱼等高价值物种之外却很少被使用。疫苗有极大减少治疗剂使用的潜力,但它们也很昂贵,且不易标准化。目前,妥善治理是减轻病原体、害虫和寄生虫风险的最有效方式。
与此同时,有害藻华在过去20年中在频率、持续时间和强度上都有所增加,这主要是由诸如养殖场废水径流等人类因素造成的。有害藻华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例如2016年的智利有害藻华造成了8亿美元的损失,当地的鲑鱼、贻贝和鲍鱼养殖场也因食品安全风险和动物的大规模死亡而关停两年。鉴于以上种种均发生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们难以预测病原体、害虫和寄生虫以及有害藻华在未来的发展。
近年来,为应对这些挑战开发了各种技术:再循环系统能对水进行处理和再利用,从而避免病原体、害虫和寄生虫以及有害藻华的风险;综合多营养系统利用协同的生物相互作用来改善环境影响;近海水产养殖在开放的深水水域进行,从而防止对沿海生态系统造成损害,并稀释废物,以减少其对周围环境可能造成的损害。但是,任何系统都不是十全十美。因此,回顾水产养殖业的过去20年,我们看到的趋势是更好的环境绩效、更高效的资源使用,以及应对行业所面临挑战的持续创新。这些趋势似乎源于必要性,因为鱼粉和鱼油的危机持续存在,而且瘟疫仍然有使生产瘫痪的可能。我们还看到了利用藻类、海藻和双壳类动物来改善粮食安全和环境影响的潜力,但前提是对使用双壳类动物的伦理置之不顾。或许现有的经济激励和治理结构还不足以驱使利益相关者在这一领域进行大规模的金融和技术投资。对动物倡导者来说,这篇文章全面概述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并对影响变革的着力点提供了启示。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308-6
